我們懷著哀痛的心情,緬懷“死去”的E3。
就在不久前,ESA(E3主辦方)沉痛地宣布:將于6月舉辦的全球最大的游戲展會E3,又一次離我們而去了。
盡管他每年都在聲稱將會在下一年度重啟,盡管每年他都在舉辦與取消間反復橫跳。
但現在,他似乎真的離我們遠去了。
據E3主辦方ReedPop在內部信中表示:E3 2023因“沒有獲得足夠的持續關注,無法以一種能夠展示我們行業的規模、實力和影響力的方式進行?!惫市紝⑷∠?。
在此之前,曾經E3的主要三大看板,也是游戲廠商“御三家”的微軟、索尼、任天堂都透露了將不會參與此次E3展會,而在3月初,育碧、世嘉、騰訊等大廠也都宣布將缺席。
有意思的是,直至E3的“尸體”都涼了,我們也沒看到任何一家大體量的游戲廠商官宣參展。
曾經所有人削尖腦袋也想鉆進去的游戲展會,如今卻已被各大廠商棄若敝履。
造成如此窘境的答案似乎也并不難找,此前幾屆線下E3展會,各大廠商的陸續缺席便已讓E3的失勢初見端倪。
互聯網的飛速發展,其實早已填補了廠商與消費者間交流的部分鴻溝,就拿前兩天老任在網上公布《塞爾達傳說:王國之淚》的實機演示來說,幾乎是在視頻發布的一瞬間,“塞爾達傳說”新作中的勁爆消息就已傳遍了全球的每個角落,其宣傳效果,甚至可能比參展E3再公布還要多得多。
尤其是在疫情嚴重的這幾年,屢屢通過線上發布會所達成的效果早已讓各大廠商嘗到了甜頭,因此退出耗時耗力又耗錢的大型線下展會,似乎成了眾多大廠心中心照不宣的選擇。
而對于小廠而言,靈活多變的線上宣傳渠道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,曾經那種在閉塞的信息環境中,通過花重金在E3購買展位宣傳的時代,早已經過去了。并且有了這種便利的傳播渠道,游戲廠商們也終于不用再費時費力地調整研發進度,趕工宣傳材料,他們隨時都能向玩家展示游戲的進度與效果。
簡而言之就是:“曾經你能給我的東西,現在我自己就能輕松得到更好的,干嘛還要給你送錢?”
而造成這一情形的另一原因,則來自它在玩家心中的影響力正在逐漸衰退。
受疫情的影響,雖然這些年E3是一推再推,但我們玩家似乎并未因此而錯失什么遺憾。各類游戲也是該發布的發布,該傳播的傳播,有關游戲的各種嗨趴、爛梗在網絡上從未消停過。E3的辦與不辦,絲毫不影響玩家在廠商發布的游戲相關信息,也擋不住玩家玩到該玩的DEMO了,曾經萬眾期待的E3大會,似乎在部分玩家心中變得可有可無了。
即便如此,一直按部就班的E3似乎從未看懂時代的轉向標,至少在這場夭折的展會中,除了讓人看不太懂的“數字周”直播活動,似乎看不出四年未與玩家和廠商相見的E3線下展會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亮點。
時代發展所帶來的媒介的更替,是無可避免的自然規律。今年的展會取消算是為E3提了個醒,作為傳統媒介的他,如今已經被推到了亟待轉型的風口浪尖,這艘全球最大游戲展會的巨船,正面臨著觸礁的風險。
事實上,早在一年之前,頭蓋骨莫提老師就在《頻頻“失聯”的E3,是不是已經斷氣了?》一文中對E3的命運做出了悲觀的猜測。只不過,誰都沒有想到這則“噩耗”來的如此之快。
但即便如此,我依舊希冀他能活著。作為較早接觸互聯網的一代,如今的我長期混跡于網絡,能夠用1秒時間搜索到想要的游戲資訊,也能10分鐘內下載到想玩的游戲,我享受著當下的網絡便利,但是我又依舊渴望曾經那個將玩家匯聚一起的游戲盛會,我們共同歡呼、歡笑,一起感受游戲廠商為玩家帶來的種種驚喜,我享受那種嘈雜,享受那種驚叫,即便我遠在大洋彼岸的屏幕這頭。
我只能寄希望于E3全球游戲副總裁Kyle Marsden-Kish口中的:“未來將重啟的E3”,能夠用一種耳目一新的方式歸來,將我帶回那些令人熱血沸騰的夏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