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一場圍繞著“西瓜”的網絡反恐戰爭悄然打響。
在這里,恐怖分子不再戴著毛線頭套,他/她們戴著西瓜頭,散發著有形的波紋恐懼;
而反恐的人們則揮舞著水果刀,掏出各種劈瓜的圖,將面前恐怖的西瓜頭砍斷、切開、剁碎。
這場爭斗愈演愈烈、沒有停歇,但這其中沒有一只真正的西瓜受到傷害。
因為他們爭吵的,是某音里爭議極大的“西瓜臉”特效。
先給吃瓜群眾科普一下?!拔鞴蠗l”是某音最近流行起來的一個特效,用水果當臉、只露出眼睛和嘴部,從而達成一定程度的匿名效果。
比如上面這張,其真人是一位剛出生沒多久的嬰兒,可愛滴捏。
它源自國外的網絡輕喜劇中的“煩人橘子”(Annoying Orange)。然后被“借鑒”到了國內的短視頻平臺,搖身一變成為了更多款式的水果特效。
最開始,一切都十分正常。比如讓不少人喜歡的“檸檬”特效,大多用于傾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糗事,比如半夜看片聲音太大讓父母聽見、發現親弟弟原來喜歡男人的事情云云。
但是到了西瓜階段,一切就開始變得不正常起來。
要說西瓜條和檸檬特效,其實也沒啥本質上的不同。
最多,也就是西瓜條的特效相比其他水果更多了一分“恐怖谷”的效應。
最多,也就是它的動畫效果不像是個水果,更像是一條蠕動的綠色的……蛆。
但這都不是啥大問題。
問題出在使用的人身上。
從近幾個月開始,這類西瓜條視頻的平均智商水平開始直線下降。
這群扭動的西瓜條中,開始出現了“家人們,誰懂啊”“咱就是說”等在許多人眼里矯揉造作的文案,并且他們無一例外,幾乎全都是略顯刺耳的AI電子合成音。光是這些東西,已經足以讓不少人皺起眉頭。
這還不算是重點,重點在于——不露臉的便利,讓一部分人開始肆無忌憚地發表著自己的極端逆天言論。
比如這種前無古人、后無來者的:
或者這種,需要男閨蜜解決某些需求,又想讓男朋友接受的:
再或者,“我懷孕了,他懷疑我,我很煩,雖然確實不是他的“出軌了怎么才能不被發現”這些已經無力評價的……
這些能讓人們吵上個幾百條、且大多集中于男女情感的極品事件,都會從面前這個西瓜條的嘴里吐出來。
我們并不知這到底是真的還是編的。但重要的是,這些逆天且大多與男女對立有關的小故事,的確是收割流量的一把好手;更重要的是——它真的傻b到了許多人。
很快,更多的正常人開始反感這股潮流。他們不知道西瓜條之下的究竟是一張什么臉,所以他們率先攻擊起西瓜條,并將其和另一個梗搭上了邊:
“答辯”。
從某種程度上講,西瓜條配得上答辯的名號,因為它確實算得上是人類精神的排泄物。
沒人會喜歡屎,所以他們開始用實際行動進行反抗。
首先是進行“抽象化”的寫生,將西瓜條抽象成為emoji的排列組合,在與之相關的評論區中寫生激起人們的反感;然后在恢復中連連祭出與“切西瓜”相關的圖片,毫不掩飾想要毀滅西瓜條的美好愿景。
它也理所當然地出現在各種游戲中,代表著一種令人恐懼的反智對象。
上一秒,它是《植物大戰僵尸》中的答辯投手。讓喜歡腦子的僵尸們感受“答辯糊臉”的滋味。
下一秒,它是喪尸模式中源源不斷的喪尸。你會在一段段追逐當中感受到比《逃生》《生化危機》等恐怖游戲更加貼近現實、更驚悚入骨的無邊恐懼。
當然,它也能化身成為lol里最傻b的英雄,比殺千刀的提莫更值得爆金幣、比下水道的輔助老鼠更加人人喊打。
面對這些令人恐懼的西瓜,網友的毀滅與破壞欲也逐漸接近了無窮。于是他們盡其所能的采用一切辦法,將這些成精的西瓜去砍斷、去切開、去剁碎。
他們進入了《水果忍者》,用著手指比劃的快刀狠狠切割蹦出來的西瓜頭;他們在cs等游戲的僵尸模式里掏出了西瓜條手雷,親身詮釋何為“以毒攻毒”;他們在《pvz》里放任答辯投手們被大錘僵尸伽剛特爾搗碎、被雪橇車壓扁、被自爆盒子炸飛……在一次又一次的撞擊和破壞感中,獲得些許舒暢的快感。
批判的武器自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,上至文學方面的人物類比,下至簡單粗暴的直球謾罵。不斷有人站出來對此發表“高論”,然后成為更多人的反抗武器,進行著各種層面的攻擊。
而在這股混亂的對戰中,我也終于找到了“西瓜條”的終極源頭:
它其實是《游戲王》里的強欲之壺。
平心而論,“西瓜條”本身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爛梗,它并不存在任何解讀的意義。但從網友們的離譜二創中,我們卻可以從中發現他們當今離譜的精神狀態,并在其中窺見一種全新的藝術潮流:
——或許我們可以將其稱之為,“當代的中式恐怖”。